《 伤寒杂病论》十六卷,为东汉张仲景继承前贤(《汤液经法》)编撰而成,其中的“杂病”部分,经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后,其传本之一名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。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,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,厘订为3卷,改名《金匮要略方论》,共25篇,方剂262首,列举病症六十余种。一本《伤寒杂病论》就此分订为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二部。
我们已经了解到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著成了《伤寒杂病 论》 十六卷。 其中十卷是辨伤寒, 六卷是来论杂病。 由于历史原因, 原著虽已亡佚, 但是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, 自然地、 逐渐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通用的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 方论》两本书。学术界已确认这是张仲景的著作,两者互为羽翼,堪称姊妹篇。这两本书, 都是祖国医药伟大宝库当中的四大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 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 书。
伤寒与金匮,本为浑然一太极,而后分为二仪,从二个不同的方面全面揭示了疾病的现象与本质,并提出了同病异治,异病同治的丰富的治疗方案,万无一失,天衣无缝,堪称人类医学的最高智慧,实在是中华民族深厚福报之象征。